1948年10月下旬,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。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旅在旅长崔建工(后改名为崔建功)的率领下,向黄河南岸的战略要地邙山发起了决定性的进攻。邙山地势险要,是控制黄河渡口的咽喉要道,敌人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,企图阻挡我军前进的步伐。
10月14日拂晓时分,天色微明,崔建工旅长亲自指挥各团完成了对敌军的包围。在晨雾的掩护下,工兵连冒着生命危险,在雷区和铁丝网中开辟出进攻通道。随着冲锋号的响起,八十一团作为主攻部队,率先向邙山主峰发起了猛攻。然而,敌军依托精心构筑的碉堡群和纵横交错的战壕,配合密集的火力网,给进攻部队造成了巨大伤亡。更糟糕的是,连日阴雨导致山间沟壑纵横,部队难以展开有效攻势。八十一团连续三次冲锋均告失败,不仅牺牲了三名英勇的连长,还有两名营级干部身负重伤。
面对严峻的战况,八十一团指挥员们毫不退缩。他们坚定地表示:既然纵队和旅首长已经下达了攻克邙山的命令,我们就必须战斗到底!团政委带头向崔建工请战,要求继续担任主攻任务。与此同时,负责助攻的八十团和担任二梯队的七十九团指挥员也纷纷请缨,要求接替八十一团担任主攻。
面对部下们的请战热情,一向沉着冷静的崔建工却出人意料地发怒了。他拍案而起,斩钉截铁地说:仗不能这么打了!立即停止进攻!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,他语重心长地解释道:如果为了夺取邙山而付出过于惨重的代价,那即便胜利了,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!
这时,一直沉默不语的八十团团长段成秀突然开口:旅长说得对!敌人占据地利,工事坚固,我们必须另辟蹊径。崔建工对这个爱将十分了解,知道他一开口必有良策,便鼓励道:说说你的想法。
段成秀胸有成竹地说:兵者诡道也。我建议明攻山头,暗袭山脚。见众人露出疑惑的神情,他继续解释道:我们可以佯攻邙山主峰,同时派精锐部队沿铁路线和黄河岸边突袭,直取南岸车站和黄河铁桥,切断敌人退路。这样既能动摇敌军士气,又能为后续围歼创造有利条件。
段成秀微微一笑:我们可以采用顶针战术。只要先穿进一根针,线就能跟着进去!
新的作战方案迅速部署完毕:八十一团继续佯攻主峰牵制敌军;段成秀亲率八十团主力沿铁路线突袭;七十九团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。
下午5时,战斗再次打响。八十团一营二连作为尖刀连,在炮火掩护下迅速突破敌军防线。三排战士冒着枪林弹雨,用身体搭成人梯翻越外壕,将手榴弹精准投入敌堡。一排战士更是神速,在敌人即将炸毁黄河铁桥的千钧一发之际,成功阻止了爆破行动。敌军完全没料到这一手,顿时阵脚大乱。
与此同时,崔建工抓住战机,指挥八十一团和七十九团对邙山主峰发起总攻。失去指挥的守军腹背受敌,很快土崩瓦解。经过一小时激战,我军全歼守敌两个团,胜利夺取邙山要地。
战后,崔建工特别表彰了段成秀的卓越贡献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两位战将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再立新功:崔建工担任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,段成秀任一三四团团长,在上甘岭战役中谱写了新的英雄篇章。